徐舒雨18184020112018级教育学

《乌合之众》基本是由作者的观点堆砌而成,并没有太多有力的实例在证明。但这本二十世纪的书放在今天,一些理念仍然适用,本应速干的文字依然验证着群体的劣根性,这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在信息化的当今,大数据时代来临。我们经常强调的是思考独立。但当新闻、舆论以及各种信息席卷而来,那些声称独立的却往往轻易沦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没有追溯真相的能力,凭借朋友圈等的见闻,一个偶然的事件足够让他们闻风而动。在夸夸其谈的伪装下,只是在组织自己的偏见罢了,“心理群体”的普遍特征其实早已经具备。

而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网络的阻隔为群体的诞生提供了最好的温床。“所谓‘法不责众’的经验使他意识到,不必为自己的应为承担责任。”失去社会机制的效力,一个个无名氏就这样在键盘上诞生。网络上四处可见的喷子与键盘侠是很好地证明了《乌合之众》的那句话:“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而这往往是中国网民的普遍情况,在舆论的导向下,一味地相信,臣服于英雄崇拜的本能,自愿成为群体的一员。尽管言辞偏激,但很贴切的是:群众只有情绪,没有智商。

以前段时间的坠江公车为例,“卫道士们”的矛头先是小轿车司机,再是公交车司机,此种言论一出经常是上千的点赞,在群体的鼓励下,他们仿佛自动带入了审判的角色。聚集成群的人们,情感和思想采用了一种方向,在集体心理形成的同时也是自觉个性的消失。

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群体并不偶然的当下,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如何让群体劣根性不在下一个世纪继续验证,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