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衡 16应用心理学班

第一部分

有感触和印象深刻的段落:

第一章

1.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像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2.如果你记得某个作者所说的话,就是你在阅读中学到了东西,如果他说的都是真的,你甚至学到了有关这个世界的某种知识。

3.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就是没有老师指导的方式,而被引导的学习就是要旁人的帮助。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如果说自我发现的学习是主动的,指导性的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还造成谬误。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第三章

4.(学生能消化阅读经验)但是对于许多父母与教育者来说,显然孩子们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失败的原因很多,范围也很广,从被剥夺的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或是智能(包括双亲是文盲)——到个人的各种问题(包括对整个“体制”的反抗)都有。但是其中有一个失败的原因却不常被注意到。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过分注重教导孩子初步阅读的方法,往往意味着其他更高层次的阅读可能遭到忽视。

第四章

5.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做的就是“略读”整本书,或是有人说成是粗读一样。略读或粗读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你脑中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其次,就算你决定了不再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络。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略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虽然有时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你不应该错过这个部分。

7.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点,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8.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9.此外,拍摄下来的眼睛在活动时的影片,显示年轻或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发生“逗留”现象(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时才会看见。)因此,他们在读这一行字的时候,只能间隔着看到一个个单字或更多两三个字的组合,更糟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又会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第五章

10.一个人只要学习过一种复杂的技巧,就会知道要学习一项新技巧,一开始的复杂过程是不足为惧的。也知道他用不着担心这些个别的行动,因为只有当他精通这些个别的行动时,才能完成一个整体的活动。第七章

11.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地清楚了解才行。只有一个办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

第八章

12.当知识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模糊地带时,双方唯一共有的是那些在讲在写、在听在读的单字。而只要模糊地带还存在,就表示作者和读者之间对这些单字的意义还没有共识。为了要达成完全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双方必须要使用意义相同的单字——简单来说,就是,找出共通的词义达成共识。双方找出共通的词义,沟通就完成了,两颗心也奇迹似地拥有了相同的想法。

第十章

13.人们确实会同意、也会不同意的两个事实,来自人类复杂的天性。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泉源。人类的兽性与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造成许多不同意的原因。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不过在人是理性的程度之内,这些理解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从误解而产生的不同意见只是外表的,是可以更正的。

 

第二部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感想

读完一本书总是有很多感触,然而读完这本书,我大概可以在以后阅读完一本书后,感触更加强烈。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精神食粮。看书是一件重要但普遍的事体,几乎人人都需要读书(文盲及特殊群体除外),从药品使用说明这样“实用原理”的书,到探知真理的科学报刊,大大小小的书都在被阅读,然而,即使这样,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才算是受益最大。但是我读到的这本书,正如这本书说的,“这是一本实用的书,如果你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当然也可能只是理论性)感兴趣,那你就是想要解决学习阅读的问题。”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让阅读者或者对阅读感兴趣者学会如何阅读。

我自作主张地把此书分为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为阅读的层次,第二个版块是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第三个版块是给阅读者的建议。虽然可能与作者的本意不同,但是我觉得我可以给出如此划分的理由,接下来我会一一解释。

第一个版块是全书描述最为详尽也是篇幅最大的,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阅读层次像极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五个需要层次循序渐进,逐渐深化,阅读的层次也是渐进积累的,因此前者包含在后者里,后者的满足需要前者的铺垫,尤其是主题阅读,已经可以和作者进行精神和思想上的交流了。具体内容细化了太多,在这里我也不想重复,阅读此书便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层次,完成任务或者得到满足,这大概就需要我们自然过渡到此书的第二个版块,如何把书进行分类,如何运用的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

第二个版块是最有技巧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一开始就讲“越通用的规则,也越容易理解——容易学会和使用这些规则。但是,说实在的,当你置身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想要援用一些规则的时候,你会发现越通用的规则离题越远。”所以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通用的规则在阅读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一些原则和技巧还是很实用的,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使读者省下不少力气,还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例如阅读想象文字,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这里阅读可以带有一点点被动;例如阅读戏剧,我们要假装看到了演出的实景,甚至把自己带入到情境中,开始导演整个剧本;例如阅读历史书,要把历史当做过去的故事,归类于小说,而非科学。能做到哪一步具体就和读者有密切的关系了,这就涉及到第三板块。

我私下觉得第三板块里是最真诚的东西,好像还带着作者恨铁不成钢的火气,像是被禁言的人有迫切想说的话而把自己憋得满脸通红,羞怒交加一样,要不然作者也不会每一章节写完都会忍不住地吐槽两句,顺带告诉我们不要怎么怎么做。

作者要我们读完全书,要我们暂缓评论,要我们避免争强好胜,真的是很真诚的在告诉我们一些东西,颇为感动,这大概也是我对这本书记忆这么深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