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第二次青年学者学术沙在独墅湖校区1005-5542研讨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邀请到了德国社会学家罗萨所著《共鸣教育学》的中文版译者、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王世岳副教授担任主讲,以“共鸣教育学:重新理解教育的发生”为题展开深入探讨。教育学院副院长曹永国教授唐斌教授黄启兵教授金国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张亚平博士以及多名硕博齐聚一堂,探究学术参与研讨

王世岳副教授从罗萨的“加速”理论与“共鸣”理论出发,指出现代教育表现为一种“掌控”逻辑的延伸,强调效率、竞争与标准化,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出现“异化”。而“共鸣教育学”则试图重新解释教育的发生,倡导教育应回归“触动—回应—融合”的共鸣过程。


演讲中他重点分析了“共鸣三角形”模型,即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应建立双向、开放、非掌控的共鸣关系。他强调,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掌控者,而是“定音叉”,激发教材的生命力;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世界的探索者;教材更是“世界的一部分”,等待被唤醒和对话。

在交流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共鸣理论在科研、教学与学生评价等场景中的适用性展开讨论,尤其关注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可及性、中西方文化理解的差异以及其适用边界等话题,探讨共鸣的价值、困境及应用。现场思辨氛围浓厚。


最后,唐斌教授代表学院向王世岳副教授致以诚挚感谢。“恰逢其时,时逢其人”高度评价本次沙龙的特殊意义,在恰当的时间节点,邀请到翻译《共鸣教育学》的优秀学者,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思想碰撞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优质学术交流,助力学院人才培养供稿:王丽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