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帮助学院专业教师明晰人才项目、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申报路径,破解申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速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术发展,10 月 29 日下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精心组织召开人才项目、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申报推进会。会议特别邀请学校人才工作办公室尹奎副主任、人文社科处吴新星副处长解读相关政策,为教师们传经送宝。教育学院院长冯成志主持会议,学院近 20 名教师参会,共同聚焦申报要点,共话学术发展方向。
聚焦人才发展:解析政策要点,指明成长路径
尹奎以《人才工作的实践与突破》为题展开分享。他首先结合教育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实际,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科分布等维度,细致分析了学院人才队伍的现状—— 既肯定了现有人才体系在学科覆盖广度、青年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也指出了在高层次人才培育、跨学科人才整合等领域的潜力空间,让在场教师对学院人才发展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随后,尹奎围绕国家级、省级各类人才计划的申报要求进行深度解读。他从申报条件的核心指标、材料撰写的关键要素、时间节点的精准把控三个方面展开,强调“早规划、早准备、早对接” 的重要性,建议教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成果积累,提前梳理申报脉络,确保各项指标稳步推进。针对青年教师这一重点群体,他特别提醒:“青年教师要注重个人学术成果的持续性产出,不仅要关注论文、专著、项目等显性成果,更要注重学术会议交流,社会实践服务工作,很多过程性的总结都可用于人才项目申报。”

深耕科研申报:拆解项目要点,答疑解惑破难点
紧接着,人文社科处吴新星副处长以《高级别科研项目、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社科)申报政策解读与往年情况分析》为题,带来干货满满的政策解读与经验分享。
针对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吴新星副处长结合 2025 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社会学” 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重点项目,从政策要求、立项数据、选题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他通过对比近三年各项目的立项数量、学科分布、单位竞争情况,直观呈现了当前科研申报的整体态势 —— 其中,教育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教育政策与领导、德育等二级学科立项数相对较多,且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校改革与人才培养、中小学课程与师资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前沿方向。
基于这些数据,吴新星副处长为教师们提供了精准的申报建议:“要立足自身研究基础,避开过度竞争的‘红海领域’,选择既有学术价值又贴合社会需求的选题;同时,要注重申报书的逻辑架构与细节打磨,突出研究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他还结合往年申报案例,剖析了材料撰写中常见的 “选题宽泛”“论证不充分”“团队配置不合理” 等问题,帮助教师们规避申报风险。
在科研成果报奖环节,吴新星副处长详细解读了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社会科学)等重要奖项的学科范围、申报时间节点、材料准备要求,尤其强调了近年奖项设置的重大变化—— 如对成果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力的权重提升,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倾斜等。他建议教师们提前梳理成果脉络,注重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确保申报材料全面展现研究价值。分享结束后,吴新星副处长还针对教师们提出的 “跨学科项目申报注意事项”“成果报奖材料佐证方式” 等问题,逐一耐心解答,现场互动氛围热烈,教师们纷纷表示 “收获颇丰,解开了很多申报困惑”。

总结赋能:明确方向,凝聚成长合力
会议最后,教育学院院长冯成志作总结讲话。他首先对尹奎副处长、吴新星副处长的细致解读与无私分享表示感谢,强调两位专家的指导为学院教师搭建了“政策理解 — 申报实践” 的桥梁,为后续申报工作指明了方向。

针对下一步工作,冯成志院长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希望全体教师深入消化吸收两位专家的解读内容,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尽早启动 2026 年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申报规划,同时积极梳理过往成果,做好科研获奖申报准备;二是鼓励青年教师以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条件为 “风向标”,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在高质量成果积累中快速成长,早日成为学院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的生力军、中坚力量;三是明确学院将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支持环境,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配备申报指导导师、提供资源保障等举措,为教师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助力教师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此次申报推进会的召开,不仅让教育学院教师对人才与科研申报政策有了更深入、更精准的理解,更凝聚了教师们深耕学术、积极申报的信心与动力。未来,学院将持续搭建政策解读、经验交流、资源对接的平台,以精准服务赋能教师成长,为学校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